第三届中国(三亚)国际水稻论坛开幕!袁隆平等多位院士作报告
袁隆平院士出席开幕式致辞并作报告袁隆平在报告中指出,杂交水稻的发展分为五个时代。第一代三系法杂交稻于1973年取得成功,目前为止推广面积约1亿亩,但具有配组难度大的弱点。第二代两系杂交稻配组自由度大但易受气候影响。至今研究成功的第三代杂交稻初露锋芒,克服了三系杂交稻配组难度大和两系杂交稻育性不稳定的弱点,双季晚稻亩产超1000公斤,是今后的发展方向。第四代C4型杂交稻和第五代一系法杂交水稻,将分别具备光合效率高、无需制种的优势,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研究,预计将分别在2022年和2050年取得初步成果。
稻米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。数据显示,2018/19年度全球大米产量达到4.96亿吨,为历史新高,其中中国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一,占比高达29.9%。三亚作为南繁硅谷,杂交水稻发源地,正积极发挥着我国农业创新、科技聚集与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作用。每年都有上万名科研工作者活跃于此,并吸引了非洲、东南亚、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品种,三亚南繁正发展成为世界南繁。
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理事长Kenneth M. Quinn致辞
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,美国科学院院士、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健康,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理事长Kenneth M. Quinn等嘉宾同台论“稻”,围绕水稻种植技术、创新驱动食品产业、基因编辑最新研究进展、农业与和平等主题展开研讨,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助力水稻产业发展,推动南繁育种的创新进步。
“一带一路”高端圆桌对话
高峰论坛“一带一路”高端圆桌对话环节特邀中外农业领域专家,就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如何加强国际水稻合作,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等问题做深入探讨。
论坛还设置了科技创新、稻米精深加工、水稻产业、“一带一路”稻麦四大论坛,对水稻育种技术、品种选育、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。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打造百种大米宴,为国内外稻米企业、科技服务企业以及相关衍生品企业品牌提供了展示窗口。新品种展示观摩会上,包括缅甸、越南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来自全球的500多个水稻新品种(组合)参展。
近年来,优质化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一大热词。首届国家稻米博览会利用三亚国际旅游城市、自贸区自贸港的独特优势,使之逐渐成为稻种企稻米企业、加工设备企业、科技服务企业以及相关衍生品企业的品牌展示窗口。
来源:农民日报客户端